一、冷庫制冷壓縮機運行中的正常工況 :
1、壓縮機的吸氣溫度應比蒸發溫度高5-15℃;
2、壓縮機的排氣溫度R12系統最高不得超過130℃,R22系統不得超過150℃;
3、壓縮機曲軸箱的油溫最高不得超過70℃;
4、壓縮機的吸氣壓力應與蒸發壓力相對應;
5、壓縮機的排氣壓力R12系統最高不得超過1.2MPa,R22系統不得超過1.6MPa
6、壓縮機的油壓比吸氣壓力高0.12-0.3MPa;
7、經常注意冷卻水量和水溫,冷凝器的出水溫度應比進水溫度高出2-5℃為宜;
8、經常注意壓縮機曲軸箱的油面和油分離器的回油情況; 為減小膨脹閥調節后的壓力及溫度損失,膨脹閥盡可能安裝在距冷庫入口處的水平管道上,感溫包應包扎在回氣管(低壓管)的側面中央位置。膨脹閥在正常工作時,閥體結霜呈斜形,入口側不應結霜,否則應視為入口濾網存在冰堵或臟堵。正常情況下,膨脹閥工作時是很幽靜的,如果發出較明顯的“絲絲”聲,說明系統中制冷劑不足。當膨脹閥出現感溫系統漏氣、調節失靈等故障時應予更換。
常見原因有:
1、電動機不能啟動,主要由于供電電路、控制電路及電動機本身出了故障。 電動機拖不動,主要由壓縮機咬煞或閥門漏氣等原因造成。
2、運行中突然停車,主要由吸氣壓力過低、排氣壓力過高、潤滑油壓力太低、電動機超載等引起。
3、制冷量不足,主要由蒸發器結霜太厚、冷凍室的密封及絕熱性能差、膨脹閥流量太大、系統內有空氣、制冷劑充注過多、過濾器不暢通、膨脹閥堵塞、制冷劑不足、蒸發器里有油等原因引起。
4、不制冷;主要是系統中制冷劑不能循環流動所致。 壓縮機本身的故障。制冷系統發生故障后,必須分段檢查,查明原因,采取合適的措施予于排除。
5、凍堵:又稱“冰堵”。氟利昂制冷系統中液體凍結物[如冰]阻礙制冷劑流動的現象。常發生在節流機構中。當含水量超過規定標準[如R12的出廠產品含水量規定應在0.0025%以下]的氟利昂流經節流機構時因節流降壓引起溫度下降其中呈游離狀態混合的水分水分[包含降溫后因溶解度下降而析出的原溶解在氟利昂中的部分水分]即可能在節流處結成冰部分或全部堵塞節流閥孔或毛細管道。結果系統中氟利昂流量急劇減小,吸排氣壓力下降,制冷量下降,甚至氟利昂不能通過,制冷裝置不能正常工作。
判斷方法是,在節流機構外用火加熱,若加熱后能消除上述現象即為凍堵,否則為臟堵。
排除凍堵的方法: 去除氟利昂中的水分,可更換原干燥劑或干燥器。 降低水的冰點,可向系統加入少量甲醇,讓它和水溶解來達到。但這是在無吸濕設備時的應急措施,不能輕易使用。因系統中加入甲醇過多時,會引起制冷劑性質發生變化,造成制冷量下降,又會影響制冷效果,還會引起化學腐蝕,產生鍍銅現象或全封閉壓縮機的電機繞組被擊穿燒毀,嚴重影響系統的正常和安全工作。
6、臟堵:制冷系統的制冷劑管路,閥門或濾網被污垢堵塞而阻礙制冷劑流動的現象。使系統中制冷劑流量減小,制冷量下降,甚至無制冷效果。必須拆下堵塞的部件進行清洗,裝上后再進行系統調試。
7、油堵:氟利昂制冷裝置的膨脹閥孔被凝固的潤滑油堵塞而阻礙制冷劑流動的現象。發生于-60度以下的低溫設備選用凝固點偏高并能溶解于氟利昂的潤滑油的場合。此時,渡流經膨脹閥孔的氟利昂液體,因溫度驟降而使部分潤滑油析出并凍成厚漿糊狀,閥孔即被堵塞。排除方法是調換合適的潤滑油。
8、液擊:又稱“沖缸”“濕行程”或“敲缸”。制冷劑液體或潤滑油,或兩者的混合物的液體進入壓縮機氣缸所產生的故障。由于液體不可壓縮,當進入氣缸的液體容積大于余隙容積時,壓縮液體產生的壓縮力將損壞氣閥,氣缸蓋等零部件,引起事故。產生的原因有: 膨脹閥開度過大 制冷壓縮機吸氣截止閥開車時開啟過快 , 制冷劑充注過多 ,液體分離器中液位太高 , 蒸發器結霜過厚 發生液擊后,應立即關閉壓縮機的吸氣閥和蒸發系統的調節閥,依靠壓縮機空轉所產生的熱量使進入氣缸的濕蒸氣或液體慢慢氣化。當氣缸蓋上的霜層熔化后再微開吸氣閥,如果排氣溫度逐步上升,可繼續開大吸氣閥,直至能正常運行。